仓鼠能近亲繁殖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少人研究,因为人类自身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近亲繁殖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家养动物中比较接近人类的犬、猫等动物是否会发生近亲繁殖的情况并出现不良后果。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狗狗是会发生近亲繁殖并且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的。 但是猫咪却不会发生近亲繁殖的现象。 所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部分物种是可以近亲繁殖的,但是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而对于另外一部分物种是不可以近亲繁殖的,不会出现不良后果。 那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同为啮齿类的老鼠会分属上述两个不同的类别呢?是什么影响了小鼠近亲繁殖的结果呢? 这个结果让我们很意外,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影响小鼠近亲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性别(父系或者母系染色体的不均衡)。但实际实验结果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又重新做了几次实验,发现当雌性近亲繁殖时,如果出现怀孕,生育的后代存活情况并不好,而雄性进行同基因型交配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情况。这说明在小鼠近亲繁殖的过程中,遗传因子在传递的时候出现了“偏心”,也就是基因在传递给下一代的时候,存在偏向某一个性别的概率高一些。这是小鼠不同于其他啮齿类动物的一个特性。
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发现除了性染色体的影响之外,另一个影响小鼠近亲繁殖的因素竟然是胎次!当胎次大于1时,即使雌鼠是SS基因型,雄鼠是SO或SSO基因型,也不容易出现异常后代。也就是说随着胎次的增加,小鼠近亲繁殖的风险会越来越低。 当我们将同一窝生的崽分开饲养,并让它们互相交配时,发现它们的表现如正常杂交的小鼠一样,没有出现遗传缺陷。 这说明对于小鼠来说,近亲繁殖后无法存活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而这种基因突变往往是由于染色体的畸变或者是基因的重排造成的。当基因突变发生后,这种突变会在遗传的过程中传递给更多的后代,使得后代中也具有同样的突变。虽然初始的两只小鼠都具有这个突变,但是在它们繁殖了N代以后,N一代小鼠中的所有小鼠都带有这个基因突变了。所以从外观上看,这些小鼠的表现和远缘杂交小鼠的一样。 我们研究了一种可能诱发老鼠近亲繁殖而导致后代不良情况的激素——促性激素(GnRH)。我们发现给不同胎次的雌鼠注射该激素后可以诱发其提前进入发情期,并且雌雄鼠出现主动交配的行为。更有趣的是,我们给已经处于发情期的雌鼠注射该激素,竟然可以使其再次出现排卵现象(一般来说,雌性动物一旦不再排卵,证明发情结束,称为闭锁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在小鼠近亲繁殖的过程中,可能是由于体内GnRH浓度升高,导致了发情周期缩短,从而增加了生殖细胞结合的机会,导致了不良情况的出现。